泌尿系统感染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发布人:创伤康复网 发布时间:2019-05-10 阅读:319
泌尿系統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指從尿道口到腎臟的泌尿道任何部位發生的細菌感染的總稱。UTI習慣上按解剖部位分類,包括尿道炎、膀胱炎和腎盂腎炎,以及與其密切相關的腎周感染和前列腺炎、附睪睪丸炎。近年來,一種更有臨床意義的分類方法被越來越多地接受和采用,即將UTI按其臨床特點和患者泌尿、免疫、代謝等 系統的解剖、病理和功能狀態分為單純性感染和復雜性感染。單純性UTI 常發生于尿路解剖 結構正常的患者,短期抗生素治療即可治愈,很少對腎臟功能造成影響[1]。復雜 性UTI 常發生于尿路存在解剖或功能異常的患者,包括泌尿系統本身的疾病如腎臟結石、前列腺增 生等,也包括留置導尿管等。這類感染的致病菌多為耐藥菌株,較難治愈,對腎功能造成長 時間損害的危險性也明顯增加[2]。
正常情況下尿液是無菌的。然而,這并非意味著所有出現在尿液中的細菌都是致病菌,象乳 酸桿菌、甲型溶血鏈球菌或厭氧菌等因難以在尿液中生長,當其在尿標本中被檢出時,一 般認為是污染所致。只有當尿液中檢出的菌株可以在泌尿道中生長繁殖,并引起感染時才可 確定為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尿路病原菌具有侵襲力,可以侵入和定植于尿路上皮,并在尿液中繁殖。
一、流行病學
尿路感染非常多見。在不同年齡組的人群中,UTI的發生率不同[3-5]。新生兒中 男童多見, 行包皮環切可顯著降低感染率。青少年和成年人群中女性的感染率遠遠高于男性。在女性, 年齡每增加10歲,感染率便增加1%,至65歲時達10%。有50%的女性一生中有至少一次尿路感 染。在老年人群中,無論男性和女性,尿路感染都是一個重要問題。老年患者泌尿道疾病 (如前列腺增生癥、神經原性膀胱和導尿管使用等)發生率增加,導致復雜性UTI增加。老 年患者菌血癥的最常見原發病灶是尿路感染。

除年齡之外,還有一些因素與尿路感染有關[6]。對一組性活躍期女性的前瞻性 研究表明,UTI的危險性與近期使用含殺精子藥物的陰道隔膜,性生活,以及既往有UTI病史 有關。含殺精子藥物的陰道隔膜與UTI 的關系也被另一些研究證實,其機理可能是殺精子藥 物改變了正常的陰道菌群,導致尿路病原菌在陰道和尿道內定植。
泌尿系統梗阻是復雜性UTI最重要的易感因素。一組2566例泌尿科住院病人的調查表明,與 梗阻有關的UTI發生率為7%(179例),造成梗阻的常見原發病依次為前列腺增生癥、腎結石 、輸尿管結石、膀胱腫瘤以及腎臟和輸尿管腫瘤[7]。
在第一次尿路感染發生后常會出現多次復發。一項對179例大腸桿菌膀胱炎婦女的前瞻性研 究表明,44%的患者在12個月內至少有一次復發,其中33%復發感染的致病菌與初次感染 的致病菌的血清型一致[8]。因此,盡管多數UTI 復發源于新菌株的重新感染,初次感染病原菌治療后的潛伏和同一菌株的重新感染也發生在相當多的患者。
二、微生物學
大多數單純UTI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約占90%,其他如腸桿菌、克雷伯桿菌、變形桿菌以及假單胞桿菌等也很常見[4-6]。革蘭陽性球菌如腐生葡萄球菌和腸球菌在某些 條件下也可成為病原菌。在年輕女性UTI,腐生葡萄球菌感染約占10%,尤其在夏秋兩季。在留置導尿管或因其他感染應用廣譜抗生素的患者,腸球菌常是致病菌。從尿中分離出腸球菌常提示有混合感染或有其他泌尿道疾患存在。金黃色葡萄球菌則通過血行感染。
復雜性UTI 常由一些不常見的或耐藥的病原菌引起[2]。各種細菌、分枝桿菌、病毒和真菌 等均可成為致病菌。偶爾在免疫抑制或有隱匿性結構異常的患者,一些腸道病原菌如非傷寒 沙門菌也可引起UTI。最近,1例依賴萬古霉素的糞腸球菌的檢出提示了細菌耐藥問題的嚴 重性。
源于尿路感染菌血癥的病原菌譜與其原發尿路感染的病原菌譜一致。在一組180例成人UTI 合并菌血癥的研究中,80%的病原菌是革蘭陰性菌,主要是大腸桿菌。長期留置導尿管的患 者,革蘭陽性菌的比例增加(32%比14%)。
來源于泌尿道的白色念珠菌菌血癥近來也有報道。1993年報告的一組源于泌尿道的白色念珠 菌血癥患者,19%由耐氟康唑(大扶康)的菌屬光滑球擬酵母菌引起。鑒于氟康唑的應用越 來越多,可以預見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屬感染會越來越重要。

三、病理生理學
尿路感染的病理生理改變是病原菌的致病因子和宿主的防御系統相互作用的復雜過程。對大 腸桿菌感染的發病機理研究得最為充分[9,10]。引起尿路感染的大腸桿菌屬于一些特定的O∶K∶H血清型,擁有粘附作用的鞭毛。P鞭毛可特異性地介導大腸桿菌與尿路上皮的連接。 因此,具有P鞭毛的大腸桿菌常常是急性腎盂腎炎的致病菌(90%)。然而,在無癥狀性菌尿 的患者則較少(30%)。近來發現一種1型鞭毛及其特異受體。1型鞭毛促進大腸桿菌在膀胱 或上尿路中的滯留,從而增加細菌的致病力。1型鞭毛可能和P鞭毛共同作用引起感染。
某些宿主因素也會對UTI的發展產生影響[4,6]。在健康的年輕女性,行為因素如性 活動、殺 精藥物的應用和排尿習慣均與病原菌的定植和感染有關。UTI的發生與月經周期的關系(感 染多發于月經周期的第2周)提示感染與性活動或雌激素作用有關。此外,還觀察到Lewis 血型物質與UTI 復發有關。可能是這種物質增加了細菌對尿路上皮的粘附。
老年患者具有不同于年輕女性的易感因素[5]。尤其是使用導尿管,可以削弱宿主 的防御機制,使其易于發生尿路感染。導尿管可對尿路上皮造成機械性的損傷,促進病原菌 的定植。留置導尿管時菌尿癥的發生率是每天3%~10%。外接的陰莖套式導尿管同樣與UTI 有關。
在與復雜性UTI發生發展有關的宿主因素中,最重要的當屬尿路本身病變導致的尿路梗 阻。動物實驗表明,尿路各個部位的正常神經支配、協調和有效的排尿活動可將接種于尿路 的細菌機械性地沖洗出去,從而發揮重要的防御感染的作用。尿路梗阻時這一防御機制的喪 失或削弱是導致UTI反復發作、不易治愈和加重UTI對腎功能破壞的重要因素。